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6篇)
希望每個學生都能保持開放的心態,勇于提問和表達自己的觀點。無論是在思考問題、與他人交流還是參與小組活動,你們的積極參與和投入非常重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如果大家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科書第104頁主題圖及第105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①通過猜測、試驗、論證,讓學生初步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來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②培養學生的猜想意識、表達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斷和推理能力。
③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合作學習態度。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感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能對一些事件的可能性做出正確判斷。
教具、學具準備
每個小組準備兩個盒子(1號盒和2號盒),8個白球,4個紅球和4個橙球和藍球。
教學過程
一、 動畫片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生觀看喜洋洋和美羊羊的賽跑比賽(懶洋洋當裁判),同學們猜測一下誰會贏?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事情的發生都有它的可能性,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板書:可能性)
二、 聯系實際,探索新知
(一)1、師:同學們,這節課咱們一起來玩游戲,你們開心嗎?但一定要聽從老師的指揮,能做到嗎?(生:能)
2、師:看!老師這里有一個什么的魔術盒子,里面裝著一些球,我請同學們隨意的摸出一個球,只要放到我的耳邊,讓我聽一聽,我就知道它是什么顏色的,相信嗎?
3、生摸球(找3到4名學生摸球)
4、師都猜是白色的。
5、師:怎么樣,老師厲害吧!知道老師為什么猜的這么準嗎?
6、生:發表意見,達成一致,盒子里面的球都是白色的。
7、師:同學們真聰明,事先老師知道這個盒子里裝的都是白色的球,所以無論同學們怎么摸,摸出來的球一定是白色的。(板書:一定)
(二)體驗“不可能”
1、師:同學們,你們還想玩嗎?看,老師在接著領你們玩一個抽獎的游戲,好不好?(師拿出一些事先購買的學習用品當做獎品),只要你們從這個盒子里摸出白色的球,這些獎品就是你們的了,想要嗎?
生1:沒中獎
生2:沒中獎
生3:沒中獎
2、師:這幾名同學的運氣是不是太差了,怎么都沒中獎那?
3、生猜想(各抒己見),最后認為盒子里面根本就沒有白色的球,所以無論怎么摸都不可能中獎。
4、師:如果你們讓全班同學都摸到,可能摸出白色的球嗎?(不可能)(板書:不可能)
(三)體驗“可能”
1、師:老師根本沒有放入白色的球讓你們來摸球中獎,你們心里平衡嗎?那該怎么辦那?
2、生:把白色的球放進盒子里
3:師:這回盒子里面有白、黃、紅、藍、綠五種顏色的球了,你們就一定能中獎嗎?
4:生:不一定,可能中獎,也可能不中獎,因為盒子里還有其它顏色的球。
5:師:那你們覺得會摸出什么顏色的球那?
6:五種顏色都有可能
7:師:也就是說這五種顏色的球他都有可能摸到,因此,我們說,他可能中獎,也可能不會中獎,我們就用“可能”來描述這件事情。(板書:可能)《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提倡的學習方法。本節課的特殊之處在于讓學生經歷了“猜測——體驗——推想——驗證”的過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創設學生熟悉的摸獎游戲,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獲得愉快的數學體驗,并在體驗中有所發現,有所收獲,有所感悟?!?/p>
三內化提高
1、判斷生活中的事件
三天后會下雨;
我從出生到現在沒吃過一點兒東西;
地球每天都在轉動;
吃飯時,人用左手拿筷子;
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太陽從西邊升起。
2、動手涂顏色
摸出來的可能是黃球
摸出來的不可能是紅球
摸出來的一定是白球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體會秒在生活中的應用。
2.通過觀察、體驗等活動.使學生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
3.通過教學,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滲透珍惜時間、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學分析:
時間單位“秒”學生們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觸。1分=60秒,學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時間單位比較抽象,不像長度、重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而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不僅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亦是難點。教學中,注重聯系生活,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注重給足學生觀察、發現、探究、體驗的時間和空間,注重多媒體課件的有效運用,以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
1.知道時間單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
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 出示主題圖:
同學們,你看到了什么?你們看,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讓我們一起倒計時,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 揭示: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
3. 板書課題:秒的認識。
二、操作體驗,探究新知
1.談話:你都知道哪些關于秒的知識?你是怎么知道的?
2.結合學生回答引導探究。
(1)認識秒針。
①出示鐘面(沒有秒針):你看到了些什么?(時針、分針、12個數字、12個大格,60個小格。)
②出示鐘面(有秒針):它與剛才的鐘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針。)揭示:鐘面上最長最細的針就是秒針。
③觀察鐘面,秒針還有什么特點?(最細最長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學具鐘面上的秒針,指給同桌看看。
(2)認識1秒和幾秒。
①揭示:秒針走1小格的時間是1秒。
②秒針走2小格的時間是幾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針走1圈的時間呢?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課件演示秒針走動1圈,學生邊觀察邊說出時間: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課件演示,學生仔細觀察鐘面,想一想,你有什么發現?
③學生匯報,教師引導:秒針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針走一圈的同時,分針走了幾小格?也就是幾分鐘?你發現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發現時、分、秒這三個單位間有什么關系?(1時=60分,1分=60秒)
(3)認識秒表和秒的計時方法。
這是秒表。一般在體育運動中用來記錄以秒為單位的時間。
②介紹秒表的計時方法。
有的電子表可以顯示到秒。你知道這個電子表顯示的時刻嗎?(6時55分57秒)
④讀出電子表上的時刻。
⑤你還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記錄以秒為單位的時間?
(4)體驗1分鐘、1秒和幾秒
①1分鐘有多長?
課件播放《時間像小馬車》,猜猜播放多長時間?
課件驗證。
②學生閉眼感受1分鐘。
③1分鐘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長呢?
出示鐘表滴答聲,學生閉眼感受。
⑤1秒鐘能做哪些事?
學生暢談,課件出示。
一秒鐘,獵豹在草原上可飛奔28米;
一秒鐘,蜂鳥振翅55次;
1秒鐘,地球繞太陽轉動29.8千米,從太陽接收486億千瓦的能量,太陽系在銀河系內運行220千米,宇宙空間里有79個星體發生爆炸結束其“生命”。
⑥感受幾秒
師吟誦《明日歌》。猜一猜,老師用了多長時間?你是怎么想的?
計時驗證。
師吟誦《長歌行》。估一估,老師用了多長時間?你是怎么估的?
三、課堂練習,鞏固新知
4.課本第7頁第7題。
四、全課總結,升華新認識
1.課件播放《長歌行》,說說你從中知道什么。
2.你還知道哪些關于時間的名言警句?
3.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不清楚的嗎?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P4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長的含義.
2、使學生建立周長的觀念,培養學生合作意識以及觀察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周長含義的形成過程,體驗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探究合作的學習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以及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作業紙、繩子
每個小組操作材料:樹葉圖片各一張,紅線一根,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月牙形圖形各一個。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感知周長
1、感知"一周"的意義
(1)播放課件
(2)你們看到了什么?(引導學生得出"邊線"、"一周"的概念;板書:邊線、一周)
(3)樹葉的邊線在哪里?教師拿出樹葉圖片請兩位同學上臺指一指。
(4)揭示課題
從起點開始,沿著樹葉的邊線跑完樹葉的一周又回到起點,樹葉這一周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周長。(板書:周長)
二、體驗物體的周長
1、摸一摸、說一說
(1)樹葉的周長,同學們都知道了,那么桌面的周長在哪里?請同學們確定好起點摸一摸桌面的周長。
(2)你還能從我們的身邊找到其它物體表面的周長嗎?請你先找一找、摸一摸,再和同桌說一說。
(3)匯報交流。
三、 動手操作、認識周長
1、圍一圍。
(1)、學生拿出準備的繩子圍一圍數學課本并量出周長。
(2)、同桌合作用繩子圍一圍課桌并量出周長。
2、涂一涂。
學生拿出準備的圖形用自己喜歡的顏色涂出圖形的周長。
四、總結評價
回顧這節課,評價一下自己,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例,經歷、感受認識噸的過程。
2、認識質量單位“噸”,知道1噸=1000千克。
3、感受“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認識質量單位“噸”,知道1噸= 1000千克。
教學難點:
感受認識噸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 估計同學的體重
師:昨天同學們都測量了自己的體重,根據自己的體重能估計一下這位同學的體重嗎?(學生自由估計)
師:為什么同學們在估計這位同學的體重的時候都用 “千克”而不用“克”呢?(學生答)
師:“誰再來說一說自己的體重?”學生回答后,教師說:“咱們班同學的體重大約在30千克左右?!?/p>
2、 引入“噸”
師:育紅小學三(1)同學的體重和咱們班的體重差不多,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認真觀察統計表,體重在多少千克左右。昨天我給同學們留了個家庭作業,計算出30人的體重一共是多少千克?誰來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學生回答)
師:1014千克也可以說大約1000千克,其實1000千克還可以用一個新的質量單位,你們知道它是什么?(生答“噸”),1000千克也叫1噸。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下“噸”。
教師揭示:1噸=1000千克,跟老師一起讀一讀?!皣崱笨梢杂米帜浮皌”來表示,所以也可以這樣寫1t=1000kg。那一噸有多重呢,讓我們一起感受一下吧!
二、親身體驗,感受并想象1噸的重量。
1、 感受1噸鹽
同學們平時都拎過東西嗎?
(1) 現在每組同學有兩袋沙子,每袋鹽重10千克,請每人把10千克的沙子拎起來(學生拎沙子)都誰把10千克的沙子拎起來了,談談你拎沙的感受。想一想你拎多少次10千克才是一噸呢?
(2) 一袋10千克,兩袋一共多少千克“(生答20千克)如果把兩袋沙子同時用一只手拎起來,你有信心嗎?(生答有)好,那你就試試吧!(生拎沙)都誰把20千克的沙子拎起來了,你感覺20千克的沙子怎么樣(生答)還有沒拎起來的嗎?(生舉手)你為什么沒拎起來呀!剛才拎起20千克鹽的同學想一想,拎多少次的總和才是一噸?
(3) 選出兩名同學,比一比誰的力氣大,下面的同學可以給他們加加油,打打氣。(生進行拎賽)下邊的同學有沒有敢挑戰這個千克數的。(再找一名同學到前面拎沙)老師宣布,咱們班的大力士就是這名同學。還有不服氣的嗎,課下還可以再挑戰一下。我想采訪一下這位大力士 ,剛才你拎起了多少千克的沙,感覺怎么樣?幾個這樣的 大力士才能拎起 一噸的鹽呢?
(4) 咱們把這些沙擺一擺,一袋一袋的數,(1.2.3.4.5)一排擺了5袋,擺了2排,是多少袋,(10袋)多少千克(100千克)?街上看到的三輪車一輛一次能運走嗎?摞兩層是多少千克?三層呢?那十層是多少千克?(生答:1000千克)它是多大一堆,它有多長,多寬,又有多高?一輛三輪車還能裝下嗎?你們再想一想什么樣的車能一次把這堆沙運走?(學生回答)
2、再次感受“噸”
師:剛才在匯報的時候,咱們班的每名同學的體重大約在30千克左右,在計算育紅小學三(1)的同學體重的時候,30多名同學的體重大約是1噸,讓我們也來感受一下30多名同學的體重吧!這么多同學的體重加起來才是1噸。那現在你覺得1噸怎么樣。
3、教師小結:
“噸”也是一個質量單位,這個單位與你們學過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相比怎么樣,它是用來計量較重或大宗物品的質量單位。
三、實際應用,深化認識
1、“噸”在生活中的應用
你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還見過用“噸”作單位的呢?
2、老師也帶來了一些圖片,讓咱們一起看一下吧!
四、練一練
1.動物過橋,為什么他們幾只能同時過橋呢?引導學生算一算。
2.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拓展練習
下面是小明在學完“噸的認識”后,寫得一篇數學日記,有些質量單位用錯了,請你先找一找,想一想為什么錯了,再幫他改一改。 “今天是星期天,早上,我吃了兩個100千克的包子,然后就和媽媽一起去菜市場買菜。市場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繚亂。我和媽媽轉了一大圈,一共買了1克的芹菜,2噸西紅柿,3千克的雞蛋,每個200克的蘋果8個,1000千克肉。我和媽媽拎著這些東西回家,累得滿頭大汗。”
啟發:雖然小明在數學日記中用錯了一些單位,但是有些方面值得我們學習,你能說說我們應該向小明學習什么嗎?
師:我們應該學會用數學的眼睛觀察生活,用數學的方法記錄生活,養成寫數學日記的好習慣。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充分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
2、通過練習,學生比較熟練地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進一步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
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學難點:
用時針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3題。
要求學生先估計,再實際進行驗證,驗證的數據可以由學生和家長一起完成。
2、完成“練習一”第4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讓學生說一說每一題是怎么比較的,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比較,
只要說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練習一”第5題。
讀讀書上的三個例子,并要求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說一說做這些事情需要多長時間。
4、完成“練習一”第6題。
先讓學生嘗試做一做,分別測量在跑步或跳繩后,1分鐘內心跳和呼吸次數的變化情況。
5、完成“練習一”第8題。
學生計算經過的時間。如果部分學生有困難,讓他們借助鐘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師給予適當的幫助。
6、完成“練習一”第9題。
指名說說題意。學生獨立列式,說說自己的計算方法。
二、補充題目。
1、 1分=()秒 4時=()分 9分○9秒 36分○2時
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時 10分○1時
2、電影《神奇的宇宙》從2:05開始,到2:50結束,這場電影放映了多長時間?
三、全課總結
你現在回算經過的時間嗎?計算經過的時間應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業
“練習一”的第10、11題。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加深學生對時間單位的認識,發展學生的時間觀念。
2、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
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具準備:
時鐘模型、投影儀、課件
教學過程:
一、猜謎游戲引入:
1、猜謎語:矮子走一步,高個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個走半天。
2、學生猜出謎底后,教師拿出一個鐘面模型,提問: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個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多少”?“分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
③“1時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師演示課件,撥出不同的時刻,讓學生讀出時間。如:5時,3時20分,6時,9時50分等。
4、引出課題:我們已經學會看時間,但如何計算經過的時間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時間的計算”。(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2時=()分
(1)教師:1時等于……?(學生答)那2時呢?
(2)學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饋
a、60+60=120分
b、2時就是2個60分,即60×2=120分
(4)教師小結。
2、完成第4頁“做一做”
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訂正時,可以指名學生說一說得數是多少?是怎樣想出來的?然后教師小結出時間轉換的方法。
方法(1)時、分、秒是從大到小的單位,像百位、十位、個位一樣;
方法(2)時、分、秒中從小單位向相鄰大單位換算,即秒向分換算,分向時換算是滿六十進一,進位原理與個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進位類似。
60秒=1分(10個1=1個10)
60分=1時(10個10=1個100)
反過來也是一樣的。
3、教學例2:
(1)教師投影例2的情境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說說圖意: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
(2)師: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呢?
(3)學生討論回答,試著讓學生歸納出計算時間的各種方法:
a、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
b、45-30=15,是15分鐘。
4、小結
5、請一至兩名學生說說自己從幾點出門到學校是幾點。讓臺下的學生幫忙算一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5頁“做一做”。
集體訂正時,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鐘表上實際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時少()分,1時比45分多()分。
(2)一節課是()分,課間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時。
3、競賽:
教師口頭報時刻,如:3時至3時45分,經過幾分?學生搶答,看誰搶答得快,教師給予獎勵。
四、全課總結,回歸評價:
教師:現在是幾時幾分?我們剛才是從9時開始上課,從上課到現在經過了幾分?一節課4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笔前?,時間就像金子那樣寶貴,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時間,多學一點本領,長大更好地建設祖國。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能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學生熟知的、感興趣的計算,用家到學生經過的時間來組織教學。一方面教師要相信學生,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與空間,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得出計算的時間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師也要細致引導,通過學生對計算方法的總結和實際應用鞏固所學。通過不斷地積累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上一篇:北師大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下一篇: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