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素養?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素養是一個長期的、不斷積累的過程,也是時代及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小學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觀念,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素養,希望對你有幫助!
1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素養
1.小學數學教師應牢記育人為本,樹立大數學觀
很多數學教師認為,講好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就算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教師在課堂上往往十分注重講,而學生則習慣于被動傾聽、勤學苦練。但未來社會需要的數學人才不僅要具備較強的計算能力,還要具備數學思想及實際應用能力。因此,為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教師要牢記育人為本,樹立大數學觀,并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1)做到以學生為本。教師應努力提高數學教學的自主性,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其真正成為數學課堂的主體。(2)注重挖掘課程資源。將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與生活中的數學零距離接觸,培養其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提倡合作學習。合作交流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教師通過合作交流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促進專業成長;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可以取長補短,吸收和借鑒別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成果,進一步發展自身的智力與非智力品質。
2.小學數學教師應做到以本為本,合理利用教材資源
現行數學教材的教育資源十分豐富,小學教師應在把握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教材資源,盡可能地發揮教材功能,在提高學生數學知識水平的同時提升其數學素養。例如,在學習《圓錐體積》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比圓柱和圓錐,體驗“底相等高不相等”“高相等底不相等”和“底相等高不相等”等區別,經過猜想―驗證等探索過程后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圓錐相關知識的理解,還有助于學生養成縝密思考的習慣,發展其數學思想。此外,教師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數學史料,向學生介紹數學的起源及其發展歷程、古代數學所取得的成就及其數學思想,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還可根據教材中安排的實踐活動,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例如,教師可巧借“我們去植樹”“貨幣兌換”“了解自己”等與現代生活有緊密聯系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走進社會,培養其自主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從中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3.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因需定法,靈活使用多種教學方法
教學中本無定法,以得法為貴。小學數學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結合具體教材內容選用合適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情境中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例如,教師應善于運用教學與學習工具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在學習長方體時,教師可使用長方體模型讓學生數一數面的數量,看一看它的形狀,想一想其相對面的關系。還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中的長方體實物來總結其特征,培養學生的思維條理性。在教學過程中應善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入該技術可直觀、形象地將數學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另外,還可應用導學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其學習能力。導學案以學生自學為基礎,注重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以發現并自主解決問題為主線。實踐證明,這種方案是指導學生學習的有效途徑,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還有助于開發學生的學習能力。
2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鞏固探究成果
學生經過了艱苦的探索過程,獲得了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和較豐富的主觀感受,產生了強烈的表達意向,不吐不快。交流給每個同學提供了表現自我的機會,不僅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全面,而且豐富了學習的想象力。對于有些數學問題引導學生爭一爭、辯一辯,學生能夠豁然開朗。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一定意義的建構者。學生在探究中經過親身經歷、親身體驗,對提出的假設進行了論證,一定會形成一定的探究成果,這種成果自然對錯交織。教師不可盲目評價,不可對的表揚、錯的批評,要注意保持學生的探究心理,保持學生的探究熱情,鼓勵學生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最后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認識。
這樣不僅體現了學生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發展,也可以充分讓學生感受探究學習的價值,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悅。在探究性學習中,學生通過艱苦的探索,得到的結果雖有些雜亂無章、有對有錯,卻凝結著學生探究的辛苦。教師要因勢利導,對于正確的、合乎邏輯的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對于錯誤的甚至是不著邊際的結果要巧妙地進行處理,注意保護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決不能武斷地予以全面否決。教師最終要將規律性的結論準確地告訴學生,使學生們對照自己的探究過程,從中體味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對探究的信心與決心,同時深化對數學知識的掌握,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探究。
改善指導探究方式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于學生主動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提出假設是學生自我探究的開始。“假設”可以是學生對結論的初步估計,方案是否可行,對結論的估計是否正確,都有待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去驗證。教師要組織學生間的交流活動,讓他們通過交流、討論篩選出有一定價值的假設或者猜想,再進行探究。學生探究性學習的過程,是手、眼、腦多種感官協同活動的過程,這樣做能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思考的問題往往由教材或教師呈現出來,這不可取,要盡量讓學生提出問題。當然,不管怎樣提出的問題,要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同時,要借助多媒體課件等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使學生樂意探究、能夠探究。
著名心理教育學家奧蘇泊爾說過:只有學生親身經歷、親身感受得到的東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對于每個數學問題,讓學生親身經歷、親身體驗、親身探究,教師只要在關鍵處給予點撥,充當學生知識形成過程中的協作者、促進者,學生就能夠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同時在這種進程中,學生還可能對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有新的發現,從數學活動的實踐中,他們能夠發現解決數學問題的途徑,也學到數學方法,從而更好地、有效地進行數學學習。
3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聯系生活實際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還原于生活。生活是一切創造的源泉和動力,人類的一切都不可能脫離生活,只有植根在生活的土壤里,我們的學習才會有發展和創造的潛力。在我們的教學中,我們要積極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而更好的進行教學實踐活動。初中生喜歡用平常接觸到的事物去理解記憶所學知識。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心理上越來越渴望獲得別人的認同,又喜歡通過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證明自己的價值。因此在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和解決實際中的數學問題,是引起興趣的重要方法。如在學習“黃金分割”時,可以從生活入手列舉古希臘的帕提儂廟的高:寬=0.618,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完美建筑;畫家設計出人體身材最優美的腿長:身高=0.618:1;音樂家發現二胡演奏中的“千金”分弦的比是0.618:1時,奏出的音調最和諧最悅耳;自然科學家還發現:當外界環境溫度為人體溫度的0.618倍時,人會感到最舒服。諸如此類,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指導學生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學習中的實際問題,努力架設起一座通向數學宮殿的興趣之橋,使學生在這一實踐過程中去發現興趣的源泉,并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感受到自己的勞動所取得的成就,體驗到戰勝困難后的歡樂。這樣,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才能得到持續的發展。
運用直觀教學
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在數學上,他們比較喜歡認識具體和形象的事物。重計算,輕概念,重記憶,輕理解。如用“字母表示數”,由于字母在表示數字上的任意性和不確定性,具有“代”和“變”的抽象性,他們原有的對數的認識就感到不太適應,所以教師根據這一思維特征對數學概念的引入法則的說明,特別注意加強直觀形象和具體的教學,把教學內容處理成符合學生原有認識上的東西,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數軸”概念的教學,教師是拿著實物溫度計上課,溫度計上有刻度,根據溫度計上液面不同位置就可以讀出不同的數,測量不同的溫度;與溫度計類似,我們可以在一條直線上畫刻度,標出讀數和方向,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正數、負數和0,那么這樣的直線叫什么?于是引出了數軸的定義,這樣的講解生動具體使學生看有實物,想有形象,記有特征不但使他們學得有感、記得牢固,而且使他們理解得也較為準確和深刻。這樣處理教材的例子是相當多的,數學老師都加以充分利用,取得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同時教師也注意到直觀形象教學的局限性,不能監用,要特別注意類比的事物與新的概念法則間的內在聯系,慎重考慮他們之間比較的科學性。
良好的課前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知識教學之初,創設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好的開端,能夠激發學生的認識興趣和積極情感,能夠啟發和引導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進入課堂教學的最佳狀態。這樣做,不僅能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個教學環節,而且能有效地誘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點燃學生的智慧火花,使其自動地獲取知識。比如在講“三角形的內切圓”時,教師采用了這樣的開場:“同學們,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我們學校剛收到一封某個數學基金會的來信,誰能在這塊三角形的下腳料上畫出一個面積最大的圓,可免費三日神州游。要想一舉成功,請看課本。這樣一來就將學生成功地吸引住了,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和求知欲。一堂課就這樣開始了,處于這種狀態的學生,注意力就特別集中,學習興趣非常高漲。教師適時點撥、啟發、誘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體現學生的參與意識、主體意識,讓學生主動的學習,減少學習的盲目性。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大大的提高了。
4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運用情景教學方法,拓展學生思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激發學生思維最好的方法,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對老師的教學任務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上課變得輕松簡單,學到的知識能牢記于心,更有興趣去自主學習,這無論對數學成績還是數學思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前充分備課,運用正確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興趣。貼近生活,用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有形象的理解;組織數學競賽,利用小學生對比賽感興趣的特點,讓學生在比賽中學習提高;設置情景故事,讓學生在故事中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這些情景結合的教學方法,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開拓也是很有幫助的。
二、注重作業的新穎性,實現創新型思維
現在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知識越來越多,每一門課都需要課后作業來鞏固課堂知識,而學生的時間精力有限,如果得不到充足的休息,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會大大降低。我們知道,題海戰術和素質教育的觀念是相悖的,且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那么如何在給學生充足時間的前提下讓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呢?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后作業上下功夫。如何讓學生用最少的時間做最少的練習,卻收獲最牢固的知識,是素質教育下小學數學老師的一項新任務。數學學習講究的是方法,因此在布置作業時,要盡量覆蓋更多的知識面,而不是用很多道沒有差別的題目讓學生有了慣性思維,剝奪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在作業中,可以鼓勵學生用不同種方法來解一道題,這樣學生的思維開放了,不止拘泥于一種方法,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創新是巨大的提升。。
三、創新教學傳授方式
針對小學教學方式深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應當與時俱進,深刻理解新課程標準小學數學教學的內涵和深意。創新自我教學方式,改變一味教授的教學方式。可以采取探索式教學的方式,對學生學習數學的教學做到點到為止,給學生留下充足的自我思考空間。當然,這并不是減少對學生教材知識的教授,教師可以在學生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及時地根據自身扎實的數學教學經驗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這樣不僅能夠最大程度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更能夠加深學生對教材中抽象的公式等知識的把握和運用,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獲得好成績。
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素養相關文章:
1.怎樣提高數學課堂的有效性
2.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3.數學教學如何滲透六大核心素養
4.核心素養如何融入數學課堂教學
5.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淺見
6.數學課堂中怎樣提高學生積極性
7.如何提高初中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8.教師怎樣把數學成績提高
9.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上一篇:如何確立高中數學教學重難點
下一篇:如何整體把握高中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