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與浮》大班科學教案
推薦度:
聲音大班科學教案
推薦度:
大班科學教案
推薦度:
相關推薦
【推薦】大班科學教案四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4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能對科學現象產生興趣,萌發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實驗中發現鹽溶解在水里會增加水的浮力,鹽越多浮力越大。
3、樂意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所看到的現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4、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5、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杯子、葡萄、鹽、記錄紙、視頻“死海”的有關資料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引出活動內容
1、談話導入:“小朋友,你們還記得怎樣讓雞蛋浮起來的嗎?”(幼兒回憶經驗)
2、教師質疑小結:為什么在水里加了鹽,雞蛋就能浮起來的呢?原來鹽溶解在水里,增加水的浮力,雞蛋就浮起來。(幼兒一一說說:浮力)
二、幼兒操作活動
過渡:那是不是加了鹽,物體就能浮起來呢?(幼兒猜測)
1、那到底是怎樣的呢?我們呆會自己去試一試。在桌子上老師給你們每人準備了一杯水,要求每次加入1包鹽,用筷子充分攪拌,放入葡萄,看看結果怎樣?并把它記錄在紙上。記住:試一次記一次。
2、幼兒操作
3、交流:我發現一號桌的小朋友動作很快,由請他們來說說他們的發現?(1號組:我加了1、2包鹽,葡萄沒有浮起來,加了3包鹽,葡萄浮起來了。)
4、為什么加了1包、2包鹽,葡萄沒有浮起來?加了3包,葡萄能浮起來呢?(鹽變多)
5、教師小結:是呀,當水喝1包鹽,浮力很小,沒有力量托起葡萄,加入2包鹽,還是浮力太小,只有當水喝足了鹽,才有一定的力量托起葡萄,讓葡萄浮起來。說明鹽越多浮力越大。
6、還有哪一組的愿意來介紹一下你們的發現?(2號組:我加了1、2、3包鹽,葡萄沒有浮起來,加了4包鹽,葡萄浮起來了。)
7、教師質疑:剛才你們介紹了你們的發現,老師有了一個疑惑:為什么一號桌只要加3包鹽,葡萄就能浮起來,而2號桌要加4包鹽,3號桌要加5包鹽呢?(觀察3桌杯子里的水,)水的多少
8、你們都發現了呀,(出示標記)1號桌杯子里的水最少,2號桌杯子里的水多一些,3號桌杯子里的水最多)噢?水的多少和加的鹽也有關系嗎?到底是什么關系?(幼兒討論)
9、小結:原來水越多,需要喝的鹽也就越多。只有讓水喝足了鹽才有力量托起葡萄,讓它浮起來。
三、觀看錄象
1、除了雞蛋、葡萄能浮起來,我們的人能不能浮起來?(幼兒猜測)告訴你們,其實我們的人也可以浮起來,相信嗎?我們一起來觀看一段錄象。
2、幼兒觀看錄象
3、真是神奇呀!誰來說說看:為什么人也能浮起來?原來這不是普通的大海,而是死海,它的含鹽量比我們普通的.海水要高6、7倍,浮力很大,難怪我們人都可以躺在上面了。
四、延伸活動
剛才我們有的小朋友把葡萄都浮起來,那能不能再讓它沉起來呢?你們可以自己去試一試。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我拿到的題目是科學領域的中目標: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于是我根據指南中對小班孩子的要求:1、對感興趣的食物能仔細觀察,發現其明顯特征。2、能戀情多種感官或動作去探索物體,關注動作所產生的結果。因此我結合小班孩子的年齡特征并根據《指南》中的要求我設計了本次活動《奇妙的鹽》,本次活動我主要是想通過實驗來了解鹽水能使物體浮起來的現象,同時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點,難點是孩子能自主探索發現。
本次活動我共設計了四個環節:1、激發興趣。2、幼兒實驗。3、幼兒再次實驗(這個是重點部分)驗證鹽水能使物體浮起來的現象。4、拓展延伸。活動結束后我發現了本次活動中的很多不足之處,很多老師也給了我些很好的建議。
1、活動的一開始部分引題中,我設置的一個番茄掉入水里的現象不夠科學,我設計的是兩個番茄同時掉進兩杯水中其中一杯水是鹽水,所以導致其中一顆番茄是浮起來的狀態,但孩子們不知道這是鹽水,老師也沒說,導致給了孩子一個錯誤的知識以為番茄掉入水中是會浮起來的,應該就簡單設計一個番茄掉入水中沉下去的狀態。
2、 孩子實驗前教師的師范太多,導致孩子沒有了探究欲望,教師已經把實驗結果的相關部分告知了孩子。在孩子實驗前我跟他們說有一個魔術粉可以讓這個番茄浮起來,我就示范把鹽倒入水中出現了番茄浮起來的現象,雖然沒有告訴這是鹽但事后想想已經把實驗結果呈現在孩子面前的,要是這個發現讓孩子們自己去操作自己去探究發現那應該更有意義。可能我是事先課前考慮孩子要是沒有教師的示范可能不會自己操作,所以就變成了教師過多的示范操作。
3、在活動的材料的準備上需要配班和阿姨一起幫忙才能完成,因為我設計的第一個實驗是倒入糖看看會不會浮起來,這個實驗結束后需要阿姨和配班老師一起幫忙把水換掉,再把糖換成鹽,有些費事費時,可以想想在材料的準備上怎樣可以既不用阿姨老師幫忙也能讓孩子自己操作的方式。這還需要我仔細思考。
雖然整個活動有很多不足之處但在選材上還是比較吸引小班孩子的,孩子們都比較感興趣,特別是在操作中很喜歡玩,在第二次實驗中當番茄浮起來的時候孩子都特別興奮都特別高興,通過自己的操作讓番茄浮起來了感到特有成功感,同時也發現了鹽水能使物體浮起來的現象。達到了本次活動的重點。
通過本次活動我也認識到科學活動中的每個環節設計都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而且是要讓孩子自己去操作自己去探究發現現象,了解科學現象。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讓孩子在玩中學習,在玩中發展。
大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了解(城市中)溫州常見的標志,知道它們所表示的意思。
2、嘗試自己創制標志。
活動準備:
1、常見標志的圖片若干。
2、稍厚的白紙、畫筆、剪刀。
活動過程:
一、看看溫州城市里的各種標志。
1、出示溫州大道上的各種標志,討論這些標志表示的意思:這個標志是什么意思?它在什么地方?你在仙巖我們幼兒園周邊的什么地方見過它?
2、出示甌海大道高架橋及其交通標志標志,了解標志的"名稱、用途。
3、討論標志的意義:(城市里)溫州為什么有這么多標志?為什么用標志而不是用文字?(標志對我們很重要,它形象簡明,隨時提醒人們在各個地方遵守公共規則、注意安全,還可以在困難的時候給人們提供幫助。)
4、看一看、比一比各種標志的不同,討論不同標志表示的不同意義。
二、創制標志。
1、說說我們的溫州和我們幼兒園與幼兒園周圍有哪些地方需要標志。(說說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標志。)
2、幼兒自己設計,動手畫和剪,給需要的地方創制標志。
3、展示幼兒制作的標志,請幼兒說一說自己制作的標志。“我是什么標志,長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用處”。
活動延伸:
下午離園時請父母與幼兒一起將自己制作的標志張貼在幼兒園或者需要的地方(社區)。
大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在幫助小螞蟻點點的過程中,有興趣地探索使物體變長的方法。
2、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探索結果,體驗幫助別人的快樂。
活動重點:
有興趣地運用材料探索使物體變長的各種方法。
活動難點:
發現單種物體之間不能連接時,借用其它材料變長。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第一組:扭扭棒、鞋帶、紙條(包括膠棒)第二組:夾子、吸管、回形針第三組:樹枝、葉子、扭扭棒字:扣、扭、插、夾、粘、扎
環境創設:樹形背景下為一條小河,小黑螞蟻、點點螞蟻。
活動過程:
一、尋找春天。
故事引子:聽說春天來了,小黑和點點想一起爬到樹上去找找春天。"嘿喲嘿喲"終于爬到了樹上,春天真美呀!
二、尋求幫助。
故事引子:正看得真起勁呢,"啊呀!"點點一不小心腳一滑,跌到了下面的小河里。點點大聲呼喊:"救命呀!救命呀!我不會游泳,誰來幫幫我!小黑快來救我呀!"小黑說:"點點別害怕,我來救你!"(師將小黑轉了90度,頭朝"河")
1、小黑趕緊把手伸下去,可它能救到點點嗎?為什么?
幼:手太短了。師追問:夠不著,怎么辦?
預設一:用繩子。(師拿出短繩)師追問1:這樣的繩子行嗎?(不行,要長長的繩子)師追問2:除了繩子還有什么是長長的可以救點點?
預設二:叫爸爸媽媽。
師追問:可是點點是小螞蟻啊,爸爸媽媽的身體也是那么小,可以用什么辦法呢?
2、如果你是一只小螞蟻你會用什么辦法救點點呢?找找小河旁邊什么東西是長長的可以救點點?(師帶領幼兒到操作區介紹各種材料)①這里有什么?②能不能救點點?可以嗎?
預設:如果幼兒沒跟著走。
師:快跟我一起找找看有些什么材料可以幫助點點爬上來。
小結:這些材料都太短了。
三、營救行動。
(幼兒用自己的方法進行連接,教師巡回指導并提出要求,以小黑的口氣回應,粗粗的聲音)故事引子:時間不多了,點點不會游泳,我們要趕快要把這些短短的變成長長的,不僅長而且還要牢固噢,這樣才好去救點點,小螞蟻們趕快行動吧。
指導要點:
1、不僅要長而且要牢固噢。
2、小螞蟻們別忘了和我一樣,安慰一下點點,跟點點說些好聽的話,讓它別害怕。
3、第一種方法用好了的小螞蟻,可以嘗試第二種方法;你想到幾種方法呢?
4、這里的材料寶寶沒有幫到點點,你們快來試試吧。
四、交流方法。
故事引子:快點過來,點點的"身體又沉下去了一點,我想我們想了這么多辦法一定可以把點點救上來了。點點需要我們全體一起來幫忙,我們幫點點加加油吧!"嘿喲嘿喲"點點終于爬上來了。
點點:小黑,謝謝你。我以為再也見不到你了。
小黑:不用謝我,辦法不是我一個人想的,是我和這些小螞蟻一起想的。
點點:小螞蟻們,你們是用什么方法救我的呀?(以點點的口氣回應,細細的聲音)點點:小螞蟻們,你們真會動腦筋,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把我救出來。謝謝你們了!(全體幼兒說:不用謝)五、互相幫助:當朋友遇到困難時,不要著急,我們可以怎么幫助他呢?(幼兒自由回答,師根據幼兒回答進行提升)六、一起游戲:今天我又認識了這么多好朋友,你們愿意和我一起去玩嗎?那我們一起去外面做游戲吧?
活動反思:
雖說這是一個科常活動,但用了一根情感的主線--營救點點,使整個活動充滿了故事化的情節。因此自始自終抓住了幼兒的注意力,吸引了幼兒的興趣,促使他們積極動腦,克服困難,完成任務。情境的開展就像一雙無形的大手推動著幼兒想了一個方法又一個方法,而把點點救上來更似一個幼兒看得見的目標,給了幼兒動手動腦和努力的方向,激勵他們圓滿地完成任務救起點點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達到活動目標的過程。
本次活動就是在情境中,激發了幼兒的關愛情感和探索欲望。為幼兒提供的豐富操作材料可以幫助幼兒在自由探索的過程中自己去發現,這種結論不是老師傳授,而是幼兒的直接經驗。因此幼兒的學習就顯得十分積極、主動。這種由興趣引發的自主探索活動,可以使幼兒感受到探索過程的成功,產生愉悅的情緒體驗。
寬松自由的環境,豐富的材料、極少的限制,能激起孩子探索的積極性和欲望;寬大的背景更易于中班孩子敢于和樂于嘗試,這就給我一個啟示: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
當然過程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特別需要改進的有3點:
1、內化遷移過程中"落水現象"的發生與"由短變長"的目標好像聯系不大,有些牽強,案例中我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嘗試與本主題接近的討論。
2、自己融入角色的意識還不夠。時常會忘記情境中的角色,當想起來時就會補充一句,
小黑說,點點說,這樣大可不必,既然有情境,就用情境中的角色去提問回應效果更佳,需繼續鞏固自己本身對角色的認識。
3、科常活動知識點"連接"的兩面性討論不夠。沒有很好地詮釋"不能連接"的問題,需加強深入探究,激發幼兒求知欲和擴展幼兒的知識面,以滿足幼兒的探索欲望。
以上需改進之處為我完善和改進活動提供了幫助,將在下一次分組活動中去實施和組織,去觀察幼兒的具體行為和實施效果。
大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學會看課程表,知道課程表的基本結構和作用。
2、能按要求快速準確地找課。
3、簡單了解幼兒園生活與小學生活的不同,強化幼兒作小學生的`角色意識。
活動重點:
引導幼兒學會看課程表,能按要求迅速準確地找課。
活動準備:
小學一年級課程表1張;卡片若干份(與幼兒人數相等);一年級課本一套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課題,簡單了解小學生活和幼兒園生活的不同
師:再過一段時間,小朋友就要上一年級了,成為一名自豪的小學生,小學和幼兒園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
1、上課程序不同(教師引導幼兒進行演示)
2出示一年級課本并引發問題:每天都需要帶哪些課本去上學呢?上課了,需要提前拿出什么課本做好準備呢?(幼兒交流后教師點題)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課程表》,認識了《課程表》,這些問題就很容易解決了。
二、觀察認識課程表,了解課程表的結構
1、出示課程表,組織幼兒通過觀察認識課程表
(1)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一下:說說課程表上都有什么?
(2)請小朋友們討論一下:課程表上的數字和漢字都表示什么意思呢?
教師引導幼兒逐一分析(先分析漢字數字,再分析阿拉伯數字,最后了解漢字。)
2、幼兒學會看課程表,能快速準確地按要求找課
(1)請小朋友找出星期一都上什么課、每節課的節次是什么、星期一需要帶哪些課本去上學(同樣方法找出星期三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