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與浮》大班科學教案
推薦度:
大班科學教案
推薦度: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
推薦度:
相關推薦
實用的大班科學教案3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3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認識面食的來源及制品。
2、讓幼兒知道面食的制作過程,并享受制作面食的樂趣。
3、教育幼兒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養成愛惜糧食的習慣。
活動準備:
泡過的小麥粒,大棗,面包,饅頭,麻花及饅頭片,胸卡,干凈濕毛巾,面板,發面,百寶箱,《大饅頭》的錄音帶,錄音機,課件。
活動過程:
1、出示百寶箱,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出示百寶箱,以神秘的口吻問:“小朋友,今天老師帶來了百寶箱,你們猜一猜里面有什么好東西?”“請小朋友閉上眼睛,老師數完一二三的時候再睜開眼睛看一看,”教師一一將麻花、面包、饅頭呈現在幼兒面前,啟發幼兒說出更多的面食。
2、觀看課件,了解面食的種類。
教師:“面食大家庭里的成員可真不少,就像小朋友說的有糖包、花卷……老師這里有很多面食的照片,它們到底有誰呢?請小朋友看大屏幕。”播放課件,讓幼兒進一步了解面食的種類。
3、請全體幼兒品嘗饅頭片,啟發幼兒探索饅頭片的來源。
4、結合課件,欣賞歌曲《大饅頭》,了解面食的"來源。
5、出示小麥粒,請幼兒咬開小麥粒,黃黃的麥粒里面有白白的面粉,探索麥粒與面粉的關系及面粉來源于麥粒。
6、現場演示面食的制作過程,教師邊講解邊演示,重點突出團、搓、揉、壓等動作技巧。
7、幼兒自制面食,將幼兒帶入已經布置好的場地,請幼兒自制面食,鼓勵幼兒根據已有的經驗,將面食做出花樣。
8、幼兒制作,教師巡回指導。
9、游戲:《面粉媽媽找寶寶》。通過游戲鞏固所學內容。最后帶幼兒出教室。
玩法:
分發胸卡,老師扮演面粉媽媽,幼兒分別扮演饅頭寶寶、水餃寶寶、包子寶寶和面條寶寶。
面粉媽媽邊作敲門的動作邊說:“叮鈴鈴,”
所有的寶寶都問:“誰呀?”
面粉媽媽回答:“我是面粉媽媽呀。”
所有的寶寶都問:“你找誰呀?”
面粉媽媽說:“我找饅頭寶寶(……)呀。”
“饅頭寶寶”馬上到面粉媽媽跟前來,排成一隊,面粉媽媽開車帶寶寶回家。到家后,幼兒回到座位上游戲重新開始,最后,所有寶寶都上車有媽媽帶出教室。
大班科學教案 篇2
探索活動:
泡泡真好玩 教師:劉舫年齡班:大班
吹泡泡是小孩子們最喜愛的游戲。根據孩子這一特點我和大班展開了《泡泡》的研究活動。好玩的泡泡從哪來?泡泡都是圓的嗎?怎么吹出最大的泡泡?圍繞著一系列的問題我們的活動拉開了帷幕。
活動預設了兩個目標:
一、有計劃的嘗試用各種洗滌用品及液體調配泡泡水,通過實驗驗證結果。
二、小組合作選擇可行的材料制作不同形狀的泡泡器,驗證我們的猜測。
在討論活動中,孩子們提到了很多可用于制作泡泡水的原料,然而用什么調出的泡泡水吹出的`泡泡最大的問題讓我們有了將各種洗滌用品相結合的想法。
在激烈的設想與猜測后,孩子們開始了為本次探究活動做計劃。孩子們憑借自己的經驗在計劃表中用繪畫、簡單文字、基本符號的形式標注了本次試驗所需要的材料。而這次計劃是以小組形式進行的,孩子們已經有了小組合作的經驗,很快他們便做出了分工,“你來畫畫,我來寫字,你們都把自己的名字寫在表格上……”
我們的猜測是否成功呢,這當然需要論證才能揭曉答案。第二次活動中每個小組的成員們將計劃中提到的材料紛紛從家里帶來,有的帶茶水、礦泉水、有的帶洗手液、洗發水、還有的帶了白糖和油。大家準備著進行一場“最后的較量”。
很快結果證實了,孩子們發現他們用的方法都可以吹出泡泡,但是最大的最結實泡泡是甘油和洗衣液調制出來的……關于甘油的作用是什么,這個問題我們留給了孩子去自主探索。
孩子們交換著好朋友自制的泡泡水,吹得不亦樂乎。
泡泡真好玩
泡泡真好玩
活動反思:
這個活動是圍繞著孩子的興趣展開的。對于大班的幼兒有挑戰的活動更能調動他們的參與活動的主動性。而在活動中,不會體現個體差異,因此每個孩子都能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經驗及自信。活動以合作形式的介入,目的在于培養幼兒的社會性,學會合理的分工是完成任務的保證。孩子們通過主動參與實際操作獲得的經驗更直觀更深刻。作為教師更多的是給與孩子成功時的肯定與失敗時的鼓勵。
大班科學教案 篇3
思考:
1、每一個環節材料投放是否適宜,要發展孩子哪方面的經驗,材料的量是否合適?
2、你覺得教師投放的材料巧在哪里?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獲得有關容積守恒的經驗。
2、樂意與同伴一起探究,體驗合作的快樂。
活動準備:
大小、形狀不同的透明瓶子若干,大小相同的杯子每組2個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師:桌上的兩個形狀不同的瓶子,里面的水是一樣多嗎?說說哪個多,哪個少?你是怎么知道的,說說自己的想法?
2、過度小結:那我們來做個實驗,看看到底是哪個多,或者一樣多。
二、實驗
1、師:(介紹材料)我桌上有二個杯子,誰來說說看是怎樣的杯子?(哦,是兩個一樣大小的杯子,還有刻度,請你們來試試做下實驗,看看到底是哪個多,或者一樣多。
2、幼兒操作
3、師:你發現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討論:實驗方法以及孩子的發現。(將瓶中的水分別倒入相同的杯子中,得出結論一樣多)
2、再次驗證:把杯子里的水倒進瓶中,感知不同的瓶子,裝的水是不是一樣多?
3、為什么相同的水放在不同形狀的瓶子中,看起來不一樣?
4、小結:原來只有用二個相同的有刻度的物品才能證明二瓶水是否一樣多。瓶子的高矮、粗細不影響水的多少。
三、驗證試驗
1. 水一會兒變多,一會兒變少,到底是不是盛水的瓶子在搞怪呢?
2、介紹材料:一組有大小不同的瓶子、一個有刻度的杯子。
師:這些是我們小朋友收集來的瓶子,我發現這個水瓶身上有些數字,你們看見了嗎?這是什么意思呢?(哦,讓我清楚地知道這個瓶子里裝了多少水。)
3、要求:那現在請小朋友把水裝到有標記的這個水位,然后再把水分別倒入大小不一的.瓶子后,你發現了什么?(一樣多的水裝在不一樣的杯子里,看上去有多有少,很有趣。)
4、幼兒記錄(水位不一樣)
5、小結:①水位的高低與瓶子的粗細有關。
②一樣多的水裝在不一樣的杯子里,看上去有多有少,實際上水杯里的水沒變,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水的容量不受容器外觀變化而變化。
四、延伸活動
1、師:誒,我這里還有兩個瓶子,里面裝的水哪個多,哪個少,又或者一樣多呢?
2、師:這里面裝的水看上去一樣多,但是瓶子大小不一樣,所以不能很準確地知道,所以我們也要經過實驗才能知道,或者看刻度線也能知道。
上一篇:大班教案《猴子學樣》
下一篇:大班語言教案:猴子撈月